以这一年年为分水岭,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已经结束,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正在开启!
上半场所有的人都要围绕着产品去转,才有了广交会、义乌小商品市场等等这样的集会,四面八方的人都要涌来去找产品,我们也要想办法提高商品的利润率,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等等。
下半场人只要坐在家里等着,产品则必须主动去找到对应的消费者,好的产品会说话(营销)、还会长腿(物流快递)。以前是人找产品,未来是产品找人,人和产品的位置开始互换。
因此,未来我们必须学会经营人,人才是真正的财富。要善于聚合人,要懂得如何更好运用群众的力量。”社群经营“将是企业必须学会的一堂课。
下半场,随着人口增长率的衰减和流量的越来越贵,企业只剩一个出路:盘活存量。
也就是说:之前,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把客户从1000个发展成10000个,而现在,我们思考的问题是:如何把这1000个客户服务的更加深刻/细致,让他们无法避开我们,并且能让他们自我繁殖。
因为上半场的核心逻辑是“赚差价:产品经过各个环节,每个环节都会加价然后再出货,所以现金流是层层加价的。这是一种侵吞关系,你的上下游环节究竟赚了多少钱你都是不知道。
而未来,由于互联网公开性,消费者有机会直接跟最上游的品牌方接触,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直接付钱给品牌方(最上游),这就导致现金只是从各种渠道方和服务方经过了一下而已。
那么这时渠道方节该怎么赚钱?那就由最上游的品牌方拿到钱之后,再按照各级渠道的作用和服务,和大家一起分享利润,于是各个环节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,以契约条款为约束,然后井水不犯河水。
于是,你的利润都是你提供的价值和服务决定的。当然,大家必须事先大成一致的分成比例,签好协议,然后组建一个产品流通系统。
也就是说传统单向、纵深的产业链,正在变成扁平、平台式的。未来你所在的环节能产生多少价值、能赚多少钱,都是公开、透明的,而不像以前被捂着。
你这里的服务能力越强大、价值越大,能吸引的人就越多。未来流经你这里的现金流就会越多,你赚的钱也就越多。
上半场,我们经常说:千万不要把钱存起来,那就是贬值,于是我们通过债务加杠杆的方式去买资产,投资收益总是大于我们的劳动收益,靠钱挣钱越来越容易。
下半场,随着我们不断的借债,资产价格越来越高,这时大量资产泡沫必然会破裂,这时谁的债务越多,谁就越可能面临爆仓的风险。
上半场的企业是横向发展:越做越大、涉及面越来越宽。因此企业越做越容易展开“同质化竞争”,
于是中国越来越细分,结构越来越周密,企业与企业之间、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独立性越来越强,“差异化共存”成为商业主流。
未来只有那些能够真正提升实体运作效率的互联网企业,和那些能够促进实体之间协作效率的互联网企业,才能生存。
上半场,我们做了各种大基建,搭建好了社会的基础设施,就好比给社会建好了框架。
下半场,我们需要往框架里填充各种内容,文化、旅游等项目将成为核心,中国正在走向“软实力”模式。
当社会的框架搭建完成之后,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!中国未来一大批有“匠心”的人的社会地位将获得提升,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比如工匠、程序员、设计师、编剧、作家、艺术家等等,将获得社会的尊重。
之前,社会上的每一个“需求”和“供给”往往都是由企业对企业所完成,今后更多的是由“个人”完成的,商业越来越碎片化。每个人都将冲破传统枷锁的束缚,实现个体的价值,这就是个体崛起。
举个例子:为什么现在企业裁员的新闻越来越多,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企业招人越来越难,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个体都可以自食其力了,而那些被裁员的人,往往都是被淘汰的。
如果中国经济是一场血液循环,那么下半场它的毛细血管会更加丰富,输送和供氧能量会更加强大。
海量中小品牌的崛起,他们将越来越具竞争力、生命力,就像蚂蚁雄兵一样,不断蚕食主流市场。
在上半场,我们不断的扩大生产,压缩成本,改良工艺等等,于是我们生产出了太多物质和产品,而现在的问题是:很多产品并没有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去。
下半场,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“分配效率”的问题,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办法提升分配效率,比如现在新兴的租赁型/共享型/定制型等商业模式,就是在盘活沉睡的社会资源。
下半场最重要的不是你能生产什么,而是你能不能把最合适的东西送到最合适的人手里,使社会资源精准匹配,各归其位。
上半场,我们更多依赖的是世界级的大市场,是靠世界经济这个大轮子带动中国。
下半场,世界经济已经带不动中国了,我们必须自己带动自己,甚至有责任去带动世界。
这也可以从“广交会”到“进博会”的转变看出来,“广交会”是“把产品卖到全球”,“进博会”是“把全球产品买进来”,从“卖全球”到“买全球”就像一场乾坤大挪移,之前中国是靠世界的带动,现在中国正在带动带动世界。
所谓暴利时代存在于改革开放初期,当时产品紧缺、需求被忽然打开,而且信息不对称;
后来电子商务兴起、产能过剩,导致商家恶性竞争,开始打价格战、促销,于是进入到了薄利阶段;
而今后的产品开始走个性化、定制化和个体化路线,产品的增值空间被打开,从而步入到厚利阶段。
这是大工业时代的逻辑,所有产品都是被整齐划一的,标准的制定者可以坐享其成。
未来所有的标准只有一个:那就是你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而消费者的需求一定是个性化、多元化的,它对企业的两方面要求比较高:第一就是提供定制化的能力(科技),第二就是对接消费者的能力(链接)
电子商务进化论:B2B——B2C——C2C——C2B——C2F,从商家对商家、到商家对个人、个人对个人,个人对商家、最终是个人对工厂。
未来每一件产品,在生产之前就知道它的顾客是谁,个性化时代到来,乃至跨国生产和定制,这将彻底打破美国主动的全球产业链和贸易结构。
后来以满足消费者一切需求为基本逻辑,核心是“服务”,产品要虚拟化、增值化;
未来商家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每个消费者都将成为一名生产者,价值共享。
未来线上的一切都是免费的,包括:文章、书籍、视频、电影、音乐等等,所有的创造者都需要无私的分享自己作品;所有的生产者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产品;
未来线下的一切都是收费的,影院、餐厅、演唱会、见面会等等。究其本质,线上资源在公开化、共享化,而线下的场景和体验才是消费的重点。
我们的财富形式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:粮票(花钱的权力)——存款(现金数字)——房产(固定资产)——估值(虚拟财富)四个阶段。
即:你拥有多少财富,并不代表你就可以随便花这些钱,而是代表你有支配这些钱的权力,财富多少意味着调动资源的大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