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篮球诞生的第一天起,跑位便无形地存在着。会打球但不会跑位的球员不是一名好球员。每个球员都有他们的投篮热区,如何在投篮热区中找到高效的出手机会是一项团队化的工作。好的跑位能让做掩护的队友价值最大化,能创造轻松取分的机会,在关键时刻一剑封喉。往哪儿跑?怎么跑?是一门高深的篮球哲学。
跑位最重要的,不是为了得分,而是让自己的能力为团队所用。在合适的时机和位置创造出更好的进攻机会。空手跑位的球员获得的关注不如那些“一手持球打天下”的球员,但教练们最明白他们的价值。
对控球者而言,一名杰出的控球者往往不是运球技巧多么出神入化,而是懂得出球。内线卡住位置了就喂,投手跑出机会了就传,尽其所能地激活全队的得分火力。
无论战术配合的变化多么复杂,万变不离其宗的跑位战术有4种:掩护配合、传切配合、策应配合和突破分球配合。目前,变化最小的一个就是相对纯粹的突破分球,他们把自己当做靶子一样突入禁区,吸引对手注意力后形成传球机会。传球机会是如何产生的?来源于他们在训练场上不断练习的战术,有球员和持球人一并杀往篮下,有球员游走到外线,考验的就是跑位的艺术。
除此之外,还有更多战术被时代赋予了不同的定义,由技术特点截然不同的球员在场上呈现出来。21世纪初期,强如“大鲨鱼”奥尼尔,也需要湖人球员的无球跑位来拉开空间,创造篮下碾压式单打的机会。我们正处于一个更强调换防、机动性以及外线投射的时代,跑位,作为篮球运动中最基础的理念同样在发生变化。
1922年,一名叫内特-霍夫曼的篮球运动员写了一本名为《科学篮球》的书,并在书中尝试用专业的篮球术语来阐述这项新兴运动的方方面面。在他的“第8号执行战术”中阐述了挡拆的原始定义:通过干扰持球防守人位置的挡拆战术,给进攻球员创造直通篮下的空间。通俗来理解,就是由一名球员充当“障碍物”来制造进攻错位。
观篮球史,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,挡拆战术开始在赛场上流行,但尚未形成明确的章法。约翰-斯托克顿和卡尔-马龙是第一对真正把挡拆战术提升至主要进攻手段的黄金组合。马龙是大前锋位置上的传奇得分手,掌握面框、背框,持球打和空切等一系列组合技,爵士挡拆的主要目的就是制造错位来为马龙创造更多得分机会。
在这对经典搭档展示了挡拆的诸多可能性后,太阳队则延伸出了一个更快的版本:7秒快打旋风。相比于爵士二老,太阳队的挡拆更多地以2届MVP纳什为核心,利用他的突破和投射威胁来吸引防守,为小斯和其他三分射手(马里昂、贝尔)创造得分机会。
在这一阶段,教练已经更多地用优质三分射手来创造球场空间,更加接近现代的挡拆风格。而现代篮球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持球人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大,卢卡-东契奇2米01的身高和超100公斤的体重会迫使防守人改变策略。
面对挡拆,第一种防守策略是防守球员选择绕过掩护墙去追防。东契奇的处理方式是在挡拆后用体型卡住上来追防的球员,让他处在身后或侧面的位置。此时掩护人往篮下跑,对方内线防守人必须在补防东契奇和保护篮下中做出抉择。
近三个赛季,换防成了联盟中应对挡拆的主流模式。介于体型的优势,一种更简单粗暴的创造“空位”的方式出现了:利用假动作骗过防守球员后用后撤步投篮完成终结。面对小个阵容的球队,东契奇的身高能让他获得足够的空间和传球视野。面对换防,小个后卫可能会宣告一次挡拆战术的失败,而东契奇则可能借助身材和技术上的优势将其完成。
高大型持球人的影响对防守人带来更强的冲击,而像卢卡东契奇面对对方的前锋甚至内线的时候,身材也并不吃亏。这给了他更多的一对一选择,让“假掩护”变得更有优势。
在东契奇持球进攻时,队友伺机而动假装从底角或是侧翼走上前去掩护持球人,再快速向外线拉开。给东契奇提供更充分的启动空间的同时,又不必担心他会在对面锋线和内线的错位防守下吃亏,丰富了战术灵活度,让角色球员更加自在。
传切和策应这2大类配合可以放在一起来说,这两项配合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极高的跑位要求。但又存在细微的差别:传切配合是进攻队员利用传球、切入的技术组成简单配合,通过不停地移动和恰到好处的传球来制造机会。
对于选择切入的球员来说,时机非常重要。抓住防守上的破绽完成得分。而传球人则要负责吸引防守,同时利用假动作转移视线,为队友创造接球机会。科尔的传切体系让勇士队的比赛打得行云流水,场上5名球员得以全部参与到进攻中来。
而策应配合指由一名进攻球员来做轴,其他球员围绕轴心跑位。这一战术在本赛季的典型例子就是约基奇和他的掘金队。作为一个有着细腻手感的欧洲中锋,约基奇在场上就是个超级轴心。出色的身高臂展和传球嗅觉让他场均送出6.8次助攻。在战术体系中,策应和传切通常被放在一起。有了轴心后,球员只有不断地移动来牵制防守,最有利的空位机会才能被创造出来。
比如当年打得行云流水的国王队,不少老球迷还记得那个战术的名字:普林斯顿,和他们的主教练阿德尔曼。普林斯顿体系的核心在于需要有一个会传球的高个内线(比如韦伯)在罚球线名球员拉开空间围绕轴心跑位。挡拆、反跑和传切,要想进攻打得流畅,所有球员都要具备水准以上的投篮和传球能力。通过无数掩护和跑动来寻找内外线的机会。
而现在,已经没有球队在使用正统的普林斯顿体系了。作为21世纪初期传切、策应打法的集大成者,普林斯顿体系被摒弃,在于对中锋的要求实在太高。另外,繁密的穿插跑位更是对球员的传球能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。现阶段有细腻传球能力的内线是在稀缺,想打出花样实在太难。
少数能够满足这一打法要求的就是5年3个冠军的金州勇士了。格林扮演了其中的轴心位置,但体型更小,在防守端的机动性更强。这样的轴心只是勇士队战术体系下的重要一环,但绝非是唯一的核心支柱。说白了,勇士队的传切和策应都更接近篮球的本质:把球放进篮筐。不拘泥于普林斯顿的大框架,而是追求极致的效率。
在前几个全员健康的赛季,格林最大的作用就被球迷戏称为“弧顶发牌”的轴心站位。由格林在弧顶持球观察,其他球员通过不断的掩护和绕掩护找机会。即便是进攻水准逐年下降,但格林的传球功底还是能确保在出机会的时候及时输送到位。
但没有了格林做轴,勇士还保留了其他进攻手段:库里持球挡拆,被包夹后传给优秀的二传手(伊戈达拉、格林、利文斯顿),由他们再传给内线或射手完成终结。或在关键时刻直接摆出5小阵容推反击,疯狂地寻找三分球机会,这在过去是他们关键时刻的制胜战术。
全队5人得分上双,最高分的约基奇也就将将20.8分,全队26.5次助攻全联盟第4,13.59次失误却只排在联盟24位。这不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普林斯顿吗?约老师目前会长传球快攻,懂弧顶策应,在挡拆后可以外移做远射,遇到小型内线能在篮下强吃对手,一手把掘金带到现在的高度。
掘金队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效率还不够高,他们的整体命中率处于联盟第6的位置,但得分只在第18位。掘金队的三分出手和命中都在联盟的25名开外,约基奇搭上了一帮不怎么擅长远射的外线球员,进攻在各路三分大队的对比之下就显得让人着急了。
目前为止,掘金队的胜场建立在他们还不错的防守效率上,约基奇利用体型去延堵传球路线,锋线群积极轮换来补上篮下防守的空档,而一旦遇到快船队这样的超级进攻强队,掘金队的对轰就跟不上了。跑位能够创造出来的机会,还要结合球员的个人能力来看。在效率至上的时候,追求过于精细化的跑位却没法在高效的得分领域(篮下、三分)贡献太多,就很容易出现关键时刻哑火的局面。
金州勇士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追逐三分球,随之带来的是利用跑位来创造出更大的进攻空间。经过对比可以得出几点变化:
以往,运球、传球和控场的活往往是交到传球优先的后卫手中,像克里斯-保罗、拉简-隆多和洛瑞这样的控球者。尽管有魔术师这样的先例,但身高超过2米的控球者仍是少数。
随着各位置逐渐模糊,球队开始发现大个控球者的好处:视野开拓不容易被限制、身高臂展更有利于出球、在对抗上占据优势,面对传统的阵型时候能形成天然的错位优势。于是,东契奇、西蒙斯这样的控球者开始占据舞台的中心位置。他们更难被限制,能够轻松制造出一对一得分的机会,而挂一下就走的假掩护开始流行起来。
内线球员逐渐成了吃饼和防守的角色,内线做唯一轴心打传切和策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目前,内线轴心的作用在于增添更多的战术可能性。在内线名球员围绕轴心跑位,做掩护和绕掩护找机会之外,更多的战术体系被融入进来。无论是哪种体系,人动球动,内线策应,空切,无球跑位等战术已经成为现代篮球战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。
换句话说,纯粹的普林斯顿或三角进攻已经不存在了,但这两种战术的影响却无处不在
在近几个赛季总是不乏这样的声音:三分球太单调了或者三分球让比赛变“软”了,但三分球的上分速度之快又让教练们不得不做出改变,这是必须要做的妥协。当马刺队或者灰熊队都开始投起了三分球,就知道这样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中投被认为是一种低效的选择。除了在样本更少的季后赛舞台上发挥出一锤定音的作用外。常规赛,为中距离和其他2分投篮制定的跑位战术几乎难寻踪影,同样是2分,干嘛不走篮下呢?而投篮则优先选择三分球。
这就给跑位做出了更多的要求,他们要在三分线外和篮下油漆区快速做出抉择。通过绕掩护的方式来摆脱防守人,然后到三分线等传球,再抓住机会快速出手。现代的进攻体系下,已经很难有球队主动放弃对三分球的探索。以往的跑位主要集中在三分线内,而现在在三分线附近及以外的跑位大幅度增加起来。
是球员们改变了环境,还是环境改变了球员。NBA的规则一直在变化,聪明的球员懂得顺势而为,而强势的、跨时代的球员则促使联盟改变风格,比如奥尼尔之于篮下进攻,库里之于持球三分进攻。其实,NBA的主题从未变过,追求更高效的产出一直是各球队的核心追求,而跑位的变化正是最能反映出这些变与不变的“历史年轮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